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
联合授牌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克服国民素质的某些缺陷,完善国民素质的整体结构,是摆在全党全国各个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我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实验基地,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中华名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掌握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通晓国际规则,成为既能够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又善于尊重和接纳各国优秀文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把世界遗产教育 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的载体,并适时地抓住契机,在2003年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制定“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 时,领衔承担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项目 ”,重点探索一所中学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并在全国部分世界遗产地学校、我校的国内外友好学校和联合国教科文联系网络学校中,开展了历时七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2003年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项目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确立了世界遗产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形成研究与实验方案;2004年依据方案在高初中非毕业年级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之后承办 “首届世界遗产青少年论坛”;2005年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研究,同时开始编写教学素材库和电子版教材;2006年全面反思前一轮实验的成果经验,并发动首都十二所示范高中举行青少年宣言发布会,及承办“第二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论坛”;2007年研究进入总结分析,形成成果、验证推广阶段,开始编写《用世界遗产教育点亮孩子心灵》(专著);2008年世界遗产教育课程在我校已成为常态课程,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许,授牌成立“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并承办 “第三届全球对话学校竞赛国际研讨会”。
二、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一)建构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增进国际理解为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
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我校把世界遗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多方位触摸、近距离接触世界遗产和中国文化,这是我校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出发点。
(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贴近社会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纲要和探究教材
世界遗产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编写课程纲要有利于各位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要求,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内容与条件。现已编写出《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文化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课程纲要,形成一系列的教育基地(本土化和社会化),初步完成系列化探究活动手册(教材)。如:《牵手首博》、《什刹海地区与文化遗产》、《紫禁城》、《颐和园》、《长城》、《追寻晋商--山西行》、《寻根之旅--陕西行》、《走遍世界》等。
(三)建立了以学生为本、追求发展、体现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追求发展的课程定位,必然要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单一学业水平和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和团队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情境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时空和机会,向学生介绍分布于北京市、各个国家的世界遗产,学生自主选择并富有创造性地探究和传承,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而不过分追求确定统一的既定结论,评价方式与管理方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相结合等原则,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探究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养的提高。主要采用口试、作业、调查报告、论文及答辩等方式考查。
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实现“文件夹式”和“档案袋式”的管理手段,实现大范围的资料查找,材料更新及师生间的即时交流等,使世界遗产课程充分体现信息量大,更新率高,信息流通性强,全方位全程评价等特点。
(四)搭建了分层次、情境化、重体验、与课程成果的展示交流相结合的平台
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分时段地策划世界遗产教育系列活动,并用开发课程资源的眼光思考活动意义,用学校育人目标积极搭建情境化、重体验的展示交流平台,组织设计各种主题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力图使活动规范化、程序化。目前我校已经形成的展示交流平台有:中华传统文化节(每年年底、全校师生)、假期世界遗产中国行和外国行(非毕业年级)、世界遗产青年论坛、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国际名校龙舟赛,这些平台(主题活动)为学生们在国内外对话交流,积累了最能打动对方的共同语言。
保护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增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促进世界和平是我校世界遗产教育最终的落脚点。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体制创新
我校开展的世界遗产教育是基础教育体制创新的范例,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各部委、及市区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把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研究项目、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和国际研讨会议放到普通中学,改变原来由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进行宣传教育的局面,并在学校世界遗产教育中依托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一起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世界公民,扩大了国家、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在国际上的影响,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成立将使世界遗产教育扩展到大学和更广阔的领域,辐射面会更广,影响会更深远。
(二)模式创新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联系,建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形成课程纲要和探究教材、探索教学和学习模式(评价和管理方式)、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并建立起有效和可持续的跨文化对话,让本校学生展现文化北京和中国传统文化,参加活动的外地外国学生展现当地的和本民族的文化,使青少年能够欣赏、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推动国际交流,进而促进区域和国际理解,这是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实践。
(三)世界遗产教育课程化、社会化、本土化是我校世界遗产教育的三大特色
把国际上世界遗产教育的多种活动转化成为一所学校的常态课程,而且这门课程还具有社会化、本土化、多元化、课题化、活动化等特点,同时注重情境创设、体验震撼,还有系列、分层次地把保护遗产的理由告诉青少年,让更多的青少年和教育者一起来实现的目标、更积极地参与保护遗产、更多的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在今后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肩负起保护职责,这有利于他们创造今天和未来的文化。
四、研究效果及应用情况
(一)校内
七年多来,全校学生有选择性地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参加了世界遗产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这场学习革命中获得新鲜感从而迸发空前的积极性;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唤起了青少年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起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为形成振兴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奠定基础。
世界遗产教育作为我校校本特色课程和创新实践,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等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我校开展的世界遗产教育活动多次被媒体专题报道。
(二)校外
通过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学校的史地、艺术、劳技、语文等各学科教师跳出了本学科的狭小领域,在知识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学习与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获得了成长,成为世界遗产教育方面的“名师、专家”,在区市、全国研讨会上交流学科教学渗透世界遗产教育、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做法和经验。
我校世界遗产教育的研究实践因其独创性、前瞻性,在东北亚世界遗产教育研讨会、在美国蓝带会议上、在韩国世界遗产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第29届理事会等国际“讲台”上多次交流,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许,授牌成立“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
总之,以世界遗产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使我校在国际基础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和特色的建设之路,为世界范围内一所普通中学的世界遗产教育和国际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对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校自身提升了国际地位,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同时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中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介北师大实验中学艺术馆于2009年6月1......
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
......
......
......
Copyright © 2015 by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 for Youth. All Rights Reserved. whecyouth.cn online services.
版权所有: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6041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