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遗产为今人困境提供启示

——访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

时间:2015年12月04日 作者:新华网 周玮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华网北京7月5日专电(记者 周玮)从2004年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启动世界遗产教育,到组织国际名校龙舟邀请赛、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打造纸模服装创新课程带动北京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在10年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中,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一点点实现着她的教育理想:“做中国人,铸民族魂,传文明火,扎文化根”。

  手中拿着一本名为《澄观雅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艺术馆藏品集》的图册,袁爱俊一脸骄傲地给记者展示。她翻到“春秋长叶长骹双系矛”这页,指着下方的插图说:“这是我们的学生画的图,你看,他按照矛的结构想象出一个盗宝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多好的文化创意……”

  10年前,时任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的袁爱俊率先在校内启动世界遗产教育,在课程和活动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相继成立了国内首个中学博物馆和国瓷工坊,每年举办唐宋诗词朗诵会和中华文化节等活动。让袁爱俊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这样开放式的学习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遗产的魅力、爱上了传统文化。

  如今,作为将基地设在实验中学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继续世界遗产教育的实践。“我们的使命是让教育担负起传承文明、继承传统的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接续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她说。

  现在,社会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的恶果已经被人们认识,因此有了对人类文明重新认识和对接续传统的呼声。“教育怎么能游离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之外呢?”袁爱俊说,对传统资源的重新利用应普及到教育并影响到教育,世界遗产教育是通道、是桥梁。”

  在她看来,世界遗产是活的,它活着的价值在于可以无垠地产生新的价值,为今人困境提供启示,提供精神支撑和创造源泉,它可以塑造国民性和民族心。

  “教育要解决人们‘求真向善追求美’的问题,科学技术解决‘真’的问题,世界遗产教育则使教育更具‘美’和‘善’的意义,使教育深邃而卓越,它使教育触摸到人类文化的命脉,是点燃人类高贵精神的火种。”

  世界遗产教育让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和教化的品质。她说,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技巧、方法层面的探究和研究,而是要从关于教育性质、品质和品格的层面研究,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教育哲学的问题,要从民族性、独特性及遗产基因层面去思考和认识。

  如袁爱俊所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若只在书本中,那么文化也便只会随着书本被束之高阁,失去生命的光彩。对于青少年而言,接受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便是体验。

  从2008年开始,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开始组织国际名校龙舟邀请赛,把激流勇进的龙舟和博大厚重的文化结合在一起,请国内外热衷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的学校和学生参与其中;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世界遗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成功打造纸模服装创新课程,让孩子们用纸制作服装表现文化遗产主题,如陶瓷文明、园林自然、剪纸文化、身边的建筑等,带动了北京市的通用技术课程改革。

  “‘浸染—感知—体验—生成’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遗产由直觉随机的感受到理性自觉认识,最终内化成为自身文化背景构成的一部分,这便是‘水到渠成’。”袁爱俊说。

  作为国内首个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中心的多年实践得到肯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授权,承担其在中国的大部分重点工作;被北京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由是,袁爱俊也愈发坚定:以文化为品格的学校是长青的,民族文化乳汁滋养的青年一代是强壮的,具有丰厚底蕴的教育是有力的,注重传统、不断进取的民族是坚不可摧的。


上一篇: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报名通知(中学组)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来源:互联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