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时间:2015年12月06日 作者:高筱元 张翰飞等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图 | 陆云 鄂文艳


一路前行,走过苍茫的沙漠,走过峻峭的山脊,走过潺淙的河流,走过辽阔的平原,走过蜿蜒的海岸线……绵长的足迹牵引着几千年的沧桑,雄壮厚重的城墙凝固着古老民族的智慧之光,孤迥险绝的烽燧透息着亘古邈远的烽烟味道,巍然雄踞的关隘回荡着金戈铁马的王霸气势,这条盘踞在东方的巨龙,它的名字——叫长城。

 

【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绵延起伏、气势雄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的结晶。长城的修建历时上下两千多年,东西绵延十万余里,它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显示了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在遥远的两千多年以前,没有任何机械,全部依靠人力劳动,在这崇山峻岭、峭壁深壑的环境中,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劳动情景呢?

带着迷惑,我们出发了,开始了这段关于“长城千年不倒揭秘”的研究性学习。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位于天津蓟县的黄崖关长城,登上入口处的烽燧后,我们不由得感叹于这段长城对于研究的典型性,回望关内,山坡上层层叠叠的山桃开得正漫烂,尽是一片春意;长城北侧的关外却是另一种景象,虽有几棵松柏,但大体上仍是一片荒原。由此长城内外的气候差异可窥见一斑,也给我们这些研究性学习者上了第一课。于是我们开始对长城的气候作进一步的研究。长城与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塞内是半湿润气候,利于形成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塞外是半干旱气候,孕育了逐水草丰美而居的游牧文明。因此,长城在很长时间内是分界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所以我们现在观察到的长城内外的植被,完全证实了长城内外的气候差异:塞内树木丛生,而塞外树木逐趋稀疏,转而以草为主。

接下来的攀登也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以前爬长城只是一项体力锻炼,很少像这次一样边爬边思考。一砖一石的用度与搭构都有着独特的用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在带队的李军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学习到了出水口都开向关内的原理,望口和垛口的区别,支城“马面”的应用等等关于长城的知识。在一路的探索与学习中,我们开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长城的特点和价值,长城千年不倒的原因也逐渐在心里明晰起来。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历史最悠久的部分建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长城的选址、走向不是随意划定的。“因地制宜,据险制塞”是长城修筑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长城始终沿着山势起伏。选择最坚硬的山脊修建,有的外侧险峻,内侧平缓;有的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依托自然地形建造,阻碍北方游牧民族部队的长驱直入。而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城堡或烽火台的修筑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能够提供良好的视野,方便监视敌情,传递烽燧。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材质为建筑材料,然而在没有水泥的当年,他们又是怎样把这一砖一石砌造成这千年不倒的城墙的呢?我们的注意力又从自然地理转向了建筑本身。据其中一位同学说,她儿时常常听大人们说,长城是用糯米建筑的。这是真的吗?我们半信半疑地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发现事实果然如此。根据中国科学家张冰剑的研究,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 据称,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


【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长城利用其自身的建筑特点保证了防御作战能力,也正是这些建筑特点,同时也保护着长城本身。例如,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外檐墙有明显的收分,墙体越到下部越宽,不仅能增加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又如,在有些地方会修建一个向塞外突出的“之”城,这样就会在其两侧形成火力集中的三角地带,对于城墙的薄弱部分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再如城墙上通向塞内的门洞和排水管等结构,又是在可能的反攻过程中士兵们便于攀援的支点。我们还关注到,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能够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冲刷。

由此可见,从选址到建造,长城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走下长城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来时没有在意的戚继光塑像。他目光炯炯,望向远方,衣袂在风中摆动,让人回想起他当时重修长城,率部镇守蓟县的报国忠心。我们突然意识到,长城不倒,不仅仅有地理、建筑的因素,更有精神层面的缘由。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对立的民族早已走向了统一,长城也卸下了它抵御外族入侵的重担。作为从曾经民族间战乱不休到如今“内外是一家”的见证者,长城象征着和平与统一,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与友谊。它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提起它,我们心中总会有几分激动,几分豪壮,几分自信。与它的深情更是融在了血脉中,无论走到哪里,都流淌在我们身上。长城所代表的爱国、自强、团结的民族精神曾经并一直将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世世挺立,代代传承,长城千年不倒,长城精神永远不倒。


【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长城千年不倒,却正在在遭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和侵袭。在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的多种影响下,长城已然伤痕累累,像撕裂的伤口,流淌着鲜红的血。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几乎没有一块长城砖不被刻上XXX到此一游的字样。事实上,长城的破坏远不止这些。于是,我们带着“长城到底还有多少伤口”这样的问题,沿路开始寻找答案。有个老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在甘肃、宁夏这些地方,长城沿线的很多民众将凿刀挥向了古长城,凿长城砖建房、搞生产。据说“那个时候盖房子没有砖头,家家都困难,只能掏长城砖了。”这么说,我们的问题有了一个极其悲剧的答案:“长城是没倒,但长城砖家家都有。” 长城未来不倒,我们青年人责无旁贷。

在完成了长城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我们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小诗:


长河戈壁何足惧,

城御东西驰万里。

挺傲漠北塞外风,

立就人间千秋语。

精卫衔石填海去,

神灵洒泪怜姜女。

传世文明耀五洲,

承载华夏万年基。


【研究性学习】千年不倒长城万里行 践行保护我们应同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来源:WhecYouth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