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
联合授牌
1. 游学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与意义
“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以游促学、以游辅学,以学励志,为配合课堂及书本所学,弥补其不足而开展的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养、增进交流以及学科实践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世界遗产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以世界遗产所在地为考察目标,开展人文游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即师生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中,共同走近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探访不同文明的历史遗迹,切身体验自然文化遗产中所含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精髓。从2007年首届人文实验班开创寒暑假游学课程以来,北京四中以开放性的姿态带领学生走进我国的一个个自然文化遗产所在地,并力图通过对文化遗产地的选择和架构,撑起民族文化教育的格局。在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体悟、反思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古朴厚重、风骨铮铮、雅致美好、正心诚意、宽博大气、融合创新等民族文化精神,激发他们渴望解读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识,激励他们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人。
2. 在游学中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探究
(一)构建游学框架,寻找文化定位
在人文游学的筹备中,将“游”的格局定位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主干道上,以“大点”带动“大面”,“大点”和“大面”不在游的面积大,路途长,而在它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以及它在青少年的心中可能引起的教育力。而世界遗产所在地恰恰往往是文化最丰茂、最集中的代表,故而,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是人文游学线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二)创设多元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支撑人文游学的并不完全在“游”,就像支撑课堂教学的不完全是教材一样。人文游学活动重在“游”中人文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为了更好地落实世界遗产教育,讲座、讨论、印制随行刊物、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等,这些都是必要的教育方式。围绕游学目标,以人文游学实施世界遗产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游学线路策划
此为落实世界遗产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整个行程是否能顺利开展。每次游学线路的策划,就是在学生行程策划组拿出初案后,同学、老师、旅行社多方审议后方才确定的。
2.行前文集的策划和书目推荐
游学,是一种在行走中学习的方式,重在“学”后对景观的审视、体验和思考,而保障学生游而有“得”,不单纯在看风景、看风景不单调的重要举措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在行前文集的策划中,编辑小组不仅根据行程做出《导游手册》,让同学们对行程有一份期待,更重要的是汲取教师的智慧,圈定此次游学所应阅读的文章和经典书目。一般来说,行前文集的内容包括行程导游、经典推荐和美文阅读三个部分。
3.景点自主导游
全部景点均由同学负责讲解,在同学导游讲解之后,当地导游再给予补充。可以在大巴车上穿插讲解,也可在景点即时导游。
4.人文讲座和主题交流
阅读和行走中,必然伴随着思考和困惑,如何围绕游学主题引领学生展开有目的的探寻和有深度的思索,主要靠教师有一定高度的引领。在游学进程中,及时的、高质量的讲座,往往能够点亮求索的眼睛,打通纠结的肯綮,给学生带来强大的精神触动,敦促他们用心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5.途中人文活动
行路的过程中,前人的遗迹往往以其伟岸的精神魅力、宁静朴素的现实存在召引着后学的心灵。适时适地的人文活动,往往能带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震撼。如高二学长在考亭书院齐诵《大学》章句,让高一的学弟学妹们深悟为学之道;在朱子故居诵读《朱子家训》,让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想见朱子之为人;中原三苏墓前,同学们手持小花清酒,以内心最虔诚自然的方式向苏子表达内心的敬意与温情;如在“漫漫丝路汉唐魂”游学活动中,李家声老师在阳关唱一曲“阳关三叠”,苍凉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个人的心怀……途中的人文活动,以其直观真切的集体参与形式营造了不一样的游学氛围,人在其中,也变得不一样的庄敬、崇高、深沉、厚重。
6.随行文集编辑
为便于及时交流在游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思考,游学刊物《九州志》应运而生。当夜幕降临,一天的活动告一段落,随行文集编辑部便开始忙碌了。文编敦促同学们提交当日文稿并进行审阅编辑,经由美编加工、装订组装订成册,第二天清晨向全体师生分发。编辑部除文编、美编外,还包括新闻采访部、摄影部和美食部,他们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游学途中师生精神风貌的再现。一边行路一边编辑随行文集, 有利于同学们在游学路上即时凝定鲜活的感悟、思考,展开深层次的生命对话。
7.搞好结营式。
结营式既是游学收获大盘点的晚会,也是反思不足、寻找新的教育契机的绝好时机。一般包括行程回顾、知识竞赛、收获总结、研习课题交流、优秀营员授奖、代表发言等几大部分,融知识、趣味、思考、才艺为一炉。行程回顾,唤醒几日来行走的记忆;知识竞赛,检测对于文化遗产了解的情况;收获总结,盘点一路走来的心灵体会;研习课题交流,通过课题一览窥得同学们在游学中个性化的发现和研究趣味;优秀营员授奖,既嘉奖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也通过颁奖词,指引其他同学前进的方向;代表发言,学生、家长、导游、教师相互倾听了彼此的心声,在情感、认知上达成其乐融融的和谐。结营式,为此次游学画上美好的句点,也挑起着大家对下一次游学之旅的向往。
3. 在游学中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资源开拓
1.均衡调配本校教师资源,打造跨学科高素质游学团队
实施教育的指挥棒在教师。学校着力组建人文教育工作室,打造跨学科、高素质的游学师资团队,以切实保障在游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质量。我们的游学教师团队由来自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电教等多个学科,其中有国学博士后、特级教师,教学主任、还有人文实验班班主任。老师们在承担专题讲座外,还通过参与同学讨论、主题发言、接受采访、撰写专稿等方式和同学们全方位沟通思想,交流认知,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落实在亦师亦友的旅程中。
2.多方开拓校外资源,合作提升游学教育品质
游学几年来,我们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四川大学、河南大学、安阳旅游局、北京市教委等院校、部门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参访西安兵马俑时,北大文博学院为我们推荐了正在兵马俑从事考古工作的专家进行实地讲解;游学三星堆时,四川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古蜀文化;在嵩山三皇寨,河南大学地理系的老师面对苍峻的岩石为大家讲解嵩山的地质地貌;在殷墟,安阳旅游局为我们派出了金牌导游进行详细的讲解……来自大学、研究院的老师们的讲解带有浓厚的研究性和学术气息,对于学生实地考察、深透了解世界遗产地所含蕴的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4. 在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时不断寻求创新的策略研究
几次游学下来,我们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式和方法,然而每次活动的主题不同、对象不同、面对的问题亦不同,这就需要组织者不能满足于固有的经验和模式,而是针对每一次游学的具体情况,有创造性地进行设计。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状态,以利于定位世界遗产教育的主题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游学课程和我们平日授课一样,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参与人文游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出游主题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状态对于开展游学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如在准备武夷山游学时,我们了解到在高一阶段,人文实验班的学生对孔孟儒学已稍有涉猎,而对于中国甚至是东亚影响颇深的宋明理学,却鲜有耳闻。尤其是对理学宗师朱熹,或茫无所知,或盲目反感。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把游学的目标定为“寻朱子遗风,思治学之道,继中华血脉”,引导学生读文化元典,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评判古人。学生一路访朱子遗迹,寻理学之风,原有的认知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都源于教师知己知彼的教育引导。
2.充分调动并信赖学生的能力,在多元的人文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力
首创人文实验班以来,我们发现每一届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且在面貌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性情,针对他们的特点,挖掘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引导,以使每个人都能在游学中得到锻炼,有所收获。在游学中,最大化的放手,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活动起来,在每一个活动组中施展才华、锻炼能力并得到认可。
3.游学网站“万水千山走遍”的打造
针对往届游学中存在的交流问题,在“古朴的中原”游学设计时,老师们征求了同学的意见,决定尝试一下网络交流的形式。编辑组在“百度空间”设置了名为“_万水千山走遍”的游学网站,在其中设置了“始皇说”、“学术帝”“人物志”“逍遥游”等不同的投稿板块,要求师生投稿时直接将电子版提交至各版块下。旅行社安排了可以宽带上网的旅店,保障了同学们即时交流的需求。这样,远在各地的家长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游学进程中上传的文章和照片,有的家长还转载了老师的文章放在家长QQ群中共享。这一方式的转变,还大大节约了晚上的时间,同学们享受了合理的睡眠,早上起来晨读《大学》,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蜀风”游学开始,我们尝试着让同学们在游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并考虑怎样把研究性学习做得既有引导,又有成效,让同学们真正从旅程当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图片拍摄、实地采风,积累一手资料。游学归来的新学期,同学们再就这些选题寻找导师开展研究。
5. 在游学中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成效及思考
(一)在游学中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成效
每一次游学,同学们都围绕世界遗产教育的主题探寻历史风骨,思索人生价值。他们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写在每一天的《九州志》中相互交流。和平日里的随笔作文相比,游学文集中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鲜活,呈现出思维活跃、见解深透,生命状态极其舒展的面貌。价值观念的形成,就在这悄然变化的过程之中。
1.识历史真面,立做人之志
怀着真诚之心,走过五夫镇的朱子巷、兴贤古街,看到救济民生的朱子社仓,流连在古朴沉静的紫阳楼中,有同学有感而发:
我们追求的是中国自古被圣贤和百姓共同推崇的修身之道,是那些不会被时代淘汰的真性情、真道德,它们甚至不仅限于中国社会历史中,而是作为人的普遍的高尚修为被整个世界所认同的,比如责任,比如善良。这是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尊崇、践行的。
2.思文化真谛,悟为学之道
听老师讲韩愈先生的《进学解》后,有同学写道:
古往今来,被埋没的人才有多少,真正为人熟知的又有几人。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怀揣梦想永不放弃,就算人生在世不能尽展才华,至少从自身角度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在游学中,同学们边游历边对读书,并且把读书思考和对世界遗产地的感受结合起来,思索民族文化的真谛,探寻为学的大道。边读书边追寻,少了浮华张扬,去了偏激肤浅,而充满朴实沉静的气息。宁静,方致远。
3. 担未经之事,历处世之能
学以致用。游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同学们亲历亲为,他们勇敢地突破了自己,尝试做从未做过的事,并尽心竭力把事情做好,多方位地历练了为人处世的能力。同学在反思整个行程中自己的成长时说:
……我仿佛有一种奇特的幸福感,是超出一般情况的,就是担当与男子气……我参加了许多项目,其中收获了许多具体的工作经验,也许也让我能力大有上升。不过我更易感觉并已感觉到所谓责任心,就是对你承担的每一分工作都倾注足够的心血,投入足够的力量……
游学,就是这样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神奇的路上。投入地追寻、思考、写作、历练,生命,从此不再凡庸;孩子,从此走向强大自信。
4.观遗产现状,思保护之法
世界文化遗产地凝聚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游学路上,师生们格外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之现状,敞开心灵迎接与历史、与圣贤的交会,与山水、与自然的契合。在敦煌莫高窟,学生会问文物保护与文物流失的矛盾;在武夷山,学生会问为什么世人批判理学为伪道学;在西湖,学生们困惑于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几乎在每一处世界遗产地,学生们都思考如何将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和振兴经济、发展民生联系起来……
(二)对于在游学中实施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要传承中华人文精神、保护世界遗产,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青年对文化的热爱、对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做人的境界,培养开放的人文视野、高远的人生志向、高雅的知识趣味、合作的处事能力,使人类的文明遗迹在一代人的生命中,焕发新的光彩。
师者的引渡
游学中原的文集中,常能看到同学们对于老师们的感受:
最打动我的还是老师们的“理想主义”。我们总能被老师们某些话语、情绪或气质所感染,因为他们和我们心存共同的理想。甚至有时当我们游离或气馁,他们始终在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开拓着。在游学时,当他们与同学们在一起,总能展示给我们以一颗最饱满、最青春的心灵……
在游学的“场”中,教师所占据的知识、认识的高度对于学生打通肯綮、拨开迷雾、探寻真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路同行的伙伴,教师更像是精神的导师,而非日常的管理者,师生彼此尊重,坦诚相待,开张心灵。文化的传承,来自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精神的传递,信念的感召。
2.投入地追寻
当每一位同学都超脱出了平日包裹在重重分数中的自己,开始用自由的脚丈量大地的时候,一种游学的气场就产生了。一个人内在的觉醒与外在强大的感召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生命勃发的气韵。在“游”中“学” 的姿态,将成为每一个经历过的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迹。至情至性之美至善的种子,在某一种契机的催化下,一定会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以傲岸的姿态屹立于一方水土之上。
(三)师生感言:将接续文化血脉的责任扛在肩上
在游学中,师生对世界遗产的价值、如何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决心用自己的学识、修为担负起传承文化、保护遗产、建设未来的使命——
在我看来,世界遗产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美来自自然的奇观、人类创造的物质奇迹,或是遗迹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探索价值。往往这些遗产有其自身的“遗留年限”,它受着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并不是通过录入名录或圈地加固所能够改变的。因此我们今天保护遗产的目的,一在为后代争取更多享受这些宝贵财富的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不会使人类有一天面临着精神高地的沙漠化;二在表明人类群体的态度:我们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
6. 让我们翱翔时多一些内视力量——对于在游学中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展望
当我们真的站在世界遗产现场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置身于文化里,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场”里共同呼吸,跨越时间,跨越生死,跨越人世繁芜地活在民族记忆里。我们就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它们与我有关。” 在以人文游学实施世界遗产教育、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期刊类:
弗兰斯斯科.巴达兰.2004.《世界遗产》(1) 世界知识出版社 1
2.书籍类:
费德里科.马约尔.2001.《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上海三联出版社
编者.2009.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1-06/27/c_121588977.htm
一、简介北师大实验中学艺术馆于2009年6月1......
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
......
......
......
Copyright © 2015 by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 for Youth. All Rights Reserved. whecyouth.cn online services.
版权所有: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6041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