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
联合授牌
虽然之前一直笑伍玥把这次台湾行作为“奋斗一学期的精神支柱”,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我心中,台湾之行似乎也象征着一个重要的分割点——似乎在这次旅行之后,总有一些东西会随之发生改变。现在回想起来,我更倾向于说,在台湾的日子是略有些不真实感的,像是把我们从在一个轨道上保持一定速度运行的生活中拉了出来,在现实中留出一段白,却在平行的空间中留下一段难以复制的回忆。
与香港相比,大陆人到台湾似乎更自在,毕竟语言还是相通的。但偶尔也会觉得,台湾人似乎更好的利用了语言“友好交流”的作用——他们说的更温柔。有时正与同学带着京音聊的高兴,突然耳边传来一句柔声细语的“同学们……”,便不自觉的改了音,心里觉得自己像个野人。
若说台湾还有哪一点打动我,我想应该是“人性化”。我所谓的人性化不仅仅指佛陀纪念馆降低一半高度的台阶、礁溪镇上免费供人休息的温泉泡脚池,而是着重在“人性”二字上。而这一点在台湾的佛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前对寺庙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收门票、寺内昏暗看不清神像的脸、弥漫着几百上千块一炷香的味道。但在台湾,我想我对佛教、对于宗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第一次震撼是看到中台禅寺的时候,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这究竟是佛教禅寺,还是高端大气的现代建筑。以往的寺庙为了保证“有古风”,哪怕是新建的寺庙,往往也要土墙木构,高度也不过一两层。中台禅寺完全颠覆——12米高的天王殿,不见支柱,却有四尊四头天王撑起;在16层高度建起的楼内佛塔,还有金碧辉煌的万佛墙,在形式上似乎都透着一个“奢”字;周围兴办的现代化的学校、博物馆,又隐隐有些商业气息,更是让人疑惑这到底还算不算是寺院。但转念一想,又似乎并不矛盾。作为一个相对坚定的无神论主义者,虽然不信佛,但佛教有一点还是很欣赏的:佛不是神,佛是人。这一点在后来的佛陀纪念馆参观时更是被无数次强调。所谓修行,不是从人成神的过程,而是人对心灵、对自我的一种提升,没有谁规定修行必要经九九八十一难,受尽肉身和精神上的折磨后才能成佛,那显然太狭隘了。既然佛教需要传播,为何不让它在形式上更适应当代,为人们修行提供便利;在入门内容上偏向简易,让精神能够广泛传播。看上去与人性走得有些远了,那就说说最直接的吧:佛陀纪念馆入口处不是大殿,而是林林总总的小食店。据说星云大师害怕信徒们专心修行饿了肚子所以专门设置了这独特的一景。食物的飘香是对佛祖的不敬?我想不是。美食下肚时佛祖仍心中留,信徒的幸福应该也是佛愿意看到的吧?更何况,这里不收门票。
台湾带给我的另一种体验是“静”,清静,平静,静心。在这样的氛围和心态下,陶冶了台湾人的情操,使他们形成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怀。在佛陀纪念馆的聆听与静坐,现在回想起来很神奇:虽是在有百余人的大屋内,虽有师傅在前面念诗,但这实际上却是一种独处——终于有一个时间可以静下来,放空心灵,给生活加入一小段的“暂停”。虽然不信仰,但那种闭上眼睛,忘却周围一切事物的感觉,是很美妙的。在台中市的广场上看云门舞集的回忆现在想起来仍是有着热气和草香味的。关于艺术我没什么见解,若尝试在内容上理解以水为主题的舞蹈,无疑是很困难的,但却仍看的入神,眼中别无他物;不奢求看懂,只是很享受这一美丽优雅的过程。艺术和宗教,要谈起有些困难;在台湾有关它们的体验却让我浅显地以为它们有一些共同性:为人提供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使人静心,放空内心:它们在内涵上不一定为所有人了解,但在精神和情感上确实与人相通的,而这种联系则可以使人在放空内心欣赏、体会这二者时,在精神上获得某种提升,受到不一样的熏陶。云门舞集的演出中段,不知从何方响起的礼花声打破了十万人广场的宁静;但舞者似是听不到那不和谐的声音,依旧缓缓地、按着自己的节奏将舞蹈继续。那种淡定和从容,用我当时脑海里浮现的一个不太准确的词来讲,或许就是禅意吧。
P.S:最后想说的其实是感谢,感谢台湾的老师们的招待和教会我们的那些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好、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好,台湾人的热情和礼貌真的让我很感动。每次双手递上物品时的一句“谢谢”,在行程无法实现的时候一句句其实并不必要的“对不起”,还有那些超出我想象的帮助,真的让我羞愧了很多次。一段旅行的完美必然有无数人在背后受苦受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因为有你们的付出才是那么的珍贵。
一、简介北师大实验中学艺术馆于2009年6月1......
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
......
......
......
Copyright © 2015 by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 for Youth. All Rights Reserved. whecyouth.cn online services.
版权所有: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6041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