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

——送给圣忍、圣念两位师父

时间:2013年11月05日 作者:北师大实验中学 丁嘉烁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这一次愉快的台湾行,是由圣忍、圣念两位素昧平生的师父为我们安排的。两位师父的善行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超经验的了,难以表达,难以理解。若要让我解释,我会说:“我们前世与师父结了缘”。但我又扪心自问,倘使有的朋友不信有前世,不迷信于因果,就对这一问题无从谈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这里,我想尽力用一些离我们生活比较近、对我们这样的众生也适用的佛法中的理论来解释一下两位师傅的善行。

我的题目恒顺众生是出自《华严经》,此者如何解释呢?我实在是能力不济,只好摘抄原文附在这里: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 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今众生生欢喜者。则今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 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我读到此处时,内心所感受到的已并非一种受人恩惠,心存感恩的温暖了,而是心中猛然一震,一种美感油然而生。是的,那是一种彻底的慈悲、彻底的奉献,一生不思从众生那里索取,只想给予。恒顺众生,在我看来,也应算得上佛教的基本立意了(即便你只把这看做哲学而非宗教,这一理论也能讲得通)。他要求相信这一理论的人发大慈大悲心,给病者寻医,给迷途者指路,给贫困者安乐。

而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菩萨与众生密不可分。失去众生,没有人可以再成菩萨。想做菩萨,那就必须永不间断、无怨无悔地恒顺众生!今天我们在师父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别看恒顺众生被摆在了第九位,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十愿的最终目的是普皆回向。什么是普皆回向呢?《大乘义章》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那么,达成这一目的的最直接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当属排在他前面一位的“恒顺众生”! 

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也发了善愿,比普贤菩萨多得多,共计有141件。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於佛,养护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愿中间,都有一句“当愿众生”,这与恒顺众生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呀,时时都念着“当愿众生”,而不是“但愿我能”,把好带给众生一起承受,把坏都拿来自己承担,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还是这一百四十一愿,后面的几句更有指导意义: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文殊菩萨可并非只在禅定的时候想起“当愿众生”,而是不论何时何地,都挂念众生,回向给众生。我们的台湾之行能如此圆满,难道其中会没有两位师父时时为我们发愿的功德吗?

今日世上有些大人物可不然,他们怀着拯救世人的心思选择出世。有理想固然不错,但是入世的环节更是直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倘若做不到“恒顺众生”,只能看到大而空的目标,那么想有成就恐怕很难。更有甚者,失败了,只知道怪罪众生觉悟太低。倘若拿这种人与两位菩萨心肠的师父来比较,哪一种更值得人崇敬,我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也许有人会问:“一切都给了众生,我还有什么呢?”也有人说:“一味地随着众生,我不就迷失了吗?”我们还是可以在《华严经》中找到答案:“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一盏灯,若是用来点燃别人的灯,他本身哪里会有减少?一盏灯若是被放在暗室里,他的光亮哪里会暗下来?只会照亮黑暗的房子,把光亮带给每一个进入这暗室的人。

我很庆幸自己在两位师傅身上看到了这种颇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入世精神!愿“恒顺众生”的种子可以在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上一篇:做善事,结佛缘
下一篇:感谢台湾的“善”
(信息来源:WhecYouth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