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与逝去的时光对话

时间:2009年06月13日 作者: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体育艺术学科室 周杰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是在18世纪,1753年建起的大英博物馆。(英国内科医生汉斯·斯隆将近8万件收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

时隔252年,在1905年,由我国清末状元、教育家、民族实业家张謇(音简),创办了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端。 

时隔104年,在2009年6月13日(今天世界文化遗产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袁爱俊校长一手操办的、各界人士帮助的——实验中学艺术博物馆诞生了。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中学创办的第一个“校级艺术博物馆”。

有专家研究,博物馆现象起源于收藏意识,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奥林帕斯神殿里,一座收藏各种雕塑作品和战利品的宝库被认为是博物馆的开端。

西语中“博物馆”一词,原义是人类知识与文化的“记忆殿堂”。的确,博物馆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承载着永恒的文化和艺术,是人终身学习的无声课堂和精神家园。

博物馆也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就应该拥有引以为骄傲的博物馆,学校的博物馆塑造着学生和教师的品格与志向。

德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汉斯·马丁博士说过: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我们现在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学校是一个贫穷的学校。”

学校办博物馆还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它能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虽然社会上各类博物馆的藏品都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人们在参观时无法与其进行互动交流,观众的参与性也就无从谈起。学校内的博物馆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可以配合展览组织讲座、知识竞答,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为实践“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观念提供了空间。

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李俊明有一本介绍英国博物馆的书,曾经在华语世界广泛流传,其中有一句话:“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我们希望在校的师生们也有这样状态:我不在教室,就在去学校艺术博物馆的路上。(或者就在博物馆里)

去博物馆吧,在那个宁静的空间里,面对一件件展品,你可以那样亲近地感受文明和艺术,用心灵与那些逝去的时光进行无声的对话,并编织起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上一篇:学校里的博物馆:不说话的教育者
下一篇:让教育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信息来源:WhecYouth 编辑:admin)